海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略空间,也是重要领域,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的地位日益突出,下面我们欢迎国家海洋局副局长、党组成员石青峰发表演讲,他的题目是“戮力同心谱写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新篇章”大家欢迎。
石青峰:尊敬的何部长、高省长,尊敬的裘市长,以及各位来宾,女士们、先生们,朋友们,很高兴应邀来到美丽的宁波参加2017年中国航海日论坛。借此机会,我谨代表国家海洋局,衷心感谢交通运输部、浙江省委市政府、宁波市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国家海洋事业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。本次论坛"创新航海 共享共赢"的主题非常鲜明,时代感很强,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航海事业的引领,对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。下面,应与会的邀请,我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,就如何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谈几点看法,很不成熟,供与会的到、专家批评指正。
众所周知认识、开发、利用海洋深度广度不断拓展,海洋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,成为孕育新产业、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,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。回"十二五"以来,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,海洋经济在拓展发展空间、建设生态文明、加快动力转换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新中国成立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、快速、健康发展,据统计,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507亿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9.5%,增速为6.8%,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0.1个百分点,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面向未来,随着海洋强国建设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,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宽广,前景将更加美好,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将不断提升。今年5月,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"十三五"规划》正式发布,确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、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,描绘出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基本蓝图。我们应当坚定信心、保持定力,自觉把创新协调、绿色、开放转化为海洋发展的具体行动。
一是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。进一步优化北部、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布局,加大海岛及邻近海域保护力度,合理开发重要海岛,稳步向深远海拓展蓝色经济空间。
二,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推进海洋养殖、加工、船舶制作、海洋勘探开发等产业的转型升级。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、海洋生物医药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发展,提升海洋产业标准化水平,增强我国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。
三,增强海洋服务业,发展规模和水平,积极发展海洋观测、检测、预警、预报、海底探测等新技术,努力培育新业态、新模式,形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。
四,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海洋金融服务,促进海洋支持,加快海洋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,提升为设海企业服务的能力,鼓励沿海地方探索建立海洋产业引导基金,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撑、保障。
(二)坚持深化改革,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。
海洋经济具有复合型特征,与其它产业相互依存,关联紧密。一是要着力打造公平便利的环境,前面推进权利和清单责任管理制度,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,减少设企收费。
二,优化布局,进一步优化北部、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布局,沿海地区要尊重海洋自然属性,从区位特点、海洋灾害、产业基础出发,明确划定海域重点开发区,优惠开发区、限制开发区,把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与本地经济紧密联系。
三,实现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,一般性项目不再进行围填海,要严守全国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,不得低于35%的岸线。
四,推进海洋修复工程,探索实行湾长制,加大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力度,科学布局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,让广大群众吃上绿色安全的海产品。
(三)坚持共建、共享,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发展,海洋经济具有开放型特点,也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。当前人类面临水平面上升等自然因素的挑战,同时也面临着海洋污染加剧、海洋塑料垃圾的增加等个别因素的考验,这些都对沿海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,需要各国携手共同面对。我们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。
一,要积极落实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海上之路设想,推进走出去,力争在海洋工程建设、海洋健康养殖、海洋装备等领域实现互惠共赢。
二推动中美城市垃圾处理合作,扩展有关国家在海洋生态保护、蓝色探绘,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,提高防灾、减灾的能力。
三,提高我国在海域的科学考察与研究,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与大洋做出共享。
女士们,先生们,朋友们,发达的海洋经济,是海洋强国的关键标志。拓展蓝色经济空间,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,不仅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,也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的支点。衷心希望国内外各界朋友真诚合作,砥砺奋进,共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健康持续、行稳致远,谢谢大家。
微信平台二维码
金马云物流App下载二维码
下载金马云物流APP
Copyright © 2015-2024 江苏金马云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71502号 苏公网安备 32128202000592号